女性月经不调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妇科疾病,对于人们的健康也会带来很严重的伤害。因此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一定要做好预防月经不调的工作。那么月经不调怎样调经才是正确有效的呢?我们来听听张玉珍医生怎么说!
凡看妇人病,入门先问经。以月经病就诊,首先明确期或量的异常。周期异常者注重非经期的治疗,经期或经量异常者注重行经期的治疗。若月经周期、量异常并见,以调周期为主为先,调经量为辅为后。张教授指出“忌眉毛、胡子一把抓”。
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云:“经以三旬而一至,月月如期,经常不变,故谓之月经,……夫经者常也,一有不调,则失其常度,而诸病见矣。”故医家强调“经贵乎如期”。
临证时以调月经周期为主为先,须连续3个月,注重平时治疗,经期调经量为辅为后,辨证施治,因势利导调治经量。待月经周期如常后,脏腑气血调和,经量自然有改善。
对于经期延长者,分3种类型阶段论治。明确病证,辨析病机,按不同的月经病选择最佳治疗时机。
对于月经周期异常者,结合月经周期中行经期、经后期、经间期、经前期4个不同时期的肾阴阳转化和气血盈亏变化的规律,采取周期性用药的治疗方法。
张教授遵循“经前勿滥补,经后勿滥攻”的规律,研发出一套“调周法”:
经后为阴长期,治宜滋肾养阴填精为主,或兼疏肝、健脾、养血活血;经前视有无孕求而有别。
若有孕求,治宜益肾养血,佐以疏肝行气,冀其若能怀孕,则安胎,若无怀孕,则调经。
若无孕求,治宜疏肝行气活血通经,用药1周。
对于月经过少,张教授临证时依照平时与经期不同时期论治。
虚证者,平时重在濡养精血,或滋肾补肾养血调经,或养血益气调经滋其化源,经期加用疏肝养血活血之品。
实证者,平时宜攻宜通,或活血化瘀调经,或燥湿化痰调经,经期可加温通活血之品,阴柔酸收之品则不用。
辨别病情轻重、病程长短论治。对于病情较轻、新发的月经过少,以调理气血为主;对于病情较重、病程长的月经过少,治疗以调理肾肝脾为主。
对于月经过多,张教授除平时辨证施治外,注重补益气血,临证时须排除生殖器器质性疾病。着重经期治疗,离经之血即是瘀血,“瘀血不去,新血难安”,补气化瘀止血为常用治法。
经期延长治疗重在缩短经期,张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,首次明确提出经期延长可分为三种类型。把握不同类型用药的时机是关键。
01“经行不畅”,为来月经时即点滴而出,直至第5~7天经量才开始多,第8~9天经量渐少,整个经期达十余日。治疗上,注重经前期1周及行经初期3天内的治疗,治以活血通经,冀其推动气血运行,子宫排经血得以通畅。
02“经行拖尾”,为来经时第1天经量不多,第2、3天经量增多如常,第4天始经量渐少,其后经血淋沥不尽达10天左右方净。治疗上,注重经期第3天以后的治疗,治以固冲化瘀止血。
03“经行不畅与拖尾并见”,治疗上,则兼顾前两者的治疗。
经间期出血,重滋肾阴;月经前后诸证,尤调肝脾;绝经前后诸证,滋养肝肾。
辨治疑难月经病崩漏、闭经、痛经是月经病中之疑难病。与此三病相关,西医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病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(无排卵型)、多囊卵巢综合征、子宫内膜异位症,是最为棘手的月经病。
中医治疗此类月经病反映了调经的全面要求。临床上,辨病与辨证相结合,是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此类病的主要思路与方法。
治崩漏,不忘补气;治痛经,着重温补活血止痛;治闭经,注重滋肾调治肝脾。
张教授主编的《中医妇科学》教材对传统的胞宫、子宫的概念进行了继承和创新的界定,从而完善了中医肾—天癸—冲任—胞宫轴,能较好地指导认识疑难月经病的病机和治疗。
月经不调的中医调经法内涵丰富,临床须灵活地应用中医辨治的各种方法,首先是辨证论治,此外还有辨病、辨症、辨因论治等。
铁杆中医邓铁涛:中医科学吗?对西医不要迷信!对中医要坚信! |
2020-02-22 |
春季养生饮食怎么做? |
2020-01-22 |
春节过年怎么保持养生? |
2020-01-22 |
服用中药有哪些禁忌要注意 |
2020-01-22 |
中药治感冒用什么药? |
2020-01-22 |
针灸治流感、季节性感冒有用吗? |
2020-01-21 |
春季如何预防流感小知识 |
2020-01-21 |
中医体质养生(七)血瘀质 |
2020-01-18 |